進入內容區塊

新北市貢寮區公所

新北市貢寮區古道地圖

  • FB
  • 張貼至「Plurk」【另開新視窗】Plurk
  •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 小字
  • 一般
  • 大字
古道定義:
「古道一定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且出現於清朝之前者,沿途包含有許多族群文化的遺跡等等,並非單純的舊道而已,它是台灣重要的開拓史,也可說是台灣史的縮影,而一八九五年後日治時代稱為「保甲路」之類的並不包含在內。」 
以上是古道專家楊南郡所說,按此定義,貢寮區境內在大清時期保留下來的。還有7條古道,1、楊廷理古道。2、嶐嶺古道。3、草嶺古道。4、福卯古道。5、卯澳古道。6、龍崗古道。7、苦二嶺(苦苓嶺)古道。其中前三條屬於淡蘭孔道北路系統,載入文獻。另外四條屬於聚落間古道。
 
《蛤仔難紀略》描述:
自艋舺東北行,十五里(註1)至錫口(註2),又十五里至水返腳(註3),又十五里至七堵,又十五里至蛇仔形(註4),可住宿。蛇仔形二十里至武丹(註5),又二十里至丹裡(註6),又十里至三貂社(註7),亦可住宿。三貂五里至嶐嶐(註8)。
註1:清代一里=576公尺=0.576公里。註2:錫口現稱松山。註3:水返現稱汐止。註4:蛇子形在今九份山下。註5:武丹現稱牡丹,包含燦光寮全部。註6:丹裡即今澳底。註7:三貂社即今舊社。註8:嶐嶐現稱福隆。
以上文獻清楚寫明路段及里程數,目前存於本區的路段,即是楊廷理古道及嶐嶺古道。
 
台北道里記
下嶺八里,牡丹坑(牡丹),本名武丹坑, 武鎮軍隆阿改今名,有民壯寮守險于此,護行旅以防生番也。六里,粗坑口,過渡。六里,頂雙溪(雙溪),有渡。八里,魚行仔, 有溪。八里,下雙溪,過渡, 為遠望坑民壯寮。里許至三貂大溪,西淡水界,東噶瑪蘭界;嘉慶十六年總督汪志伊奏定。過溪迆北轉東,八里,半嶺;四里,草嶺;十里,下嶺,至大里簡(大里)民壯寮,則山後矣。
以上是草嶺古道的文獻記載

新北市貢寮區古道地圖 新北市貢寮區古道區域圖
 
楊廷理古道
淡蘭官道的修築,則在設廳之前,就已經展開。主要為了防範海盜的侵擾。嘉慶十年(1805年),海盜蔡牽騷擾蛤仔難,知府馬夔陞為加強海防,而在大三貂港口(澳底)設「汛」,並在十六里外的深山處的燦光寮設「塘」,以作為外圍防線。大三貂港與燦光寮之間,有兵勇往返巡守。
嘉慶十二年(1807年),海盜朱濆船泊蘇澳,準備攻擊蛤仔難,水軍提督王得祿由海上前往。楊廷理由艋舺率兵取陸路,赴蘭馳援。當時,楊廷理越過三貂嶺後,通往燦光寮,接汛塘路,至澳底、福隆,由隆嶺古道進入宜蘭平亂。這條孔道,就是今日的楊廷理古道。
當時因為台灣知府楊廷理記入文獻,後人就稱之為楊廷理古道。楊廷理古道因為在漢人未進入三貂地區就已存在,到底有多久時間呢,估計至少超過三百年。所以楊廷理古道也是淡蘭古道系統中,最古老的古道。
目前保存的楊廷理古道,雙溪及貢寮各佔約一半。貢寮部分都在美豐里。在豐珠山頂下走慈願寺,再往福安廟,下打鐵寮。
 
嶐嶺古道
隆嶺古道跟楊廷理古道同屬淡蘭孔道中,最古老的古道。當初由九份經燦光寮、豐珠、打鐵寮、澳底、鹽寮、舊社、福隆、嶐嶐到石城,進入宜蘭。其中打鐵寮到嶐嶐間的古到以不復見,但嶐嶐到石城間的古道依舊保持完整。此段古道即是嶐嶺古道。
嶐嶺古道沿舊草嶺隧道左側而上,500公尺後路邊左側,有一石堆,高約5公尺,半徑約有10公尺。稱「七星堆」,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族人所留下來的遺址,依山而上,到達鞍部,有一石造土地祠。這裡視野良好,可見龜山島全貌,傍晚時分,夕煙襯托。稱「嶐嶺夕煙」,是清代蘭陽八大景之首。
沿山而下,可到達石城。
 
草嶺古道
草嶺古道是台灣知名古道之一,也是最多人走的古道。每到假日好天氣,草嶺古道總是有眾多登山客,到了11月中旬後,芒花祭期間,假日更是人山人海。
草嶺古道跟金字碑古道同屬淡蘭孔道的正道,也是大清時期台灣唯一的官道。
沿途親水公園、石棺材、跌死馬橋、遠望坑溪流、先人腳印、雄鎮蠻煙碣、虎字碑、客棧遺址、鞍部土地祠、觀景涼亭等景點,接近鞍部的芒花再11-12月期間,更是一大特色。也因為景點多,風景靓,路況好。所以總能吸引眾多遊客。
草嶺古道是清朝嘉慶12年,楊廷理到蘇澳打海盜朱濆勝利後,回程要兵勇及本地番勇,所開出來的道路,至今已超過200年歷史。也因為是官兵所開鑿。所以是官方道路。
清同治六年(1867),當時台灣總兵劉明燈將軍,當時只有29歲,從府城安平要道噶瑪蘭巡視。經過草嶺時,題了「雄鎮蠻煙碣」及「虎字碑」,目前是古家古蹟,跟位於澳底的吳沙墓。是貢寮境內唯三的古蹟。
 
福卯古道
福卯古道顧名思義,是從福隆到卯澳間的古道。起點是福隆荖寮坑,終點是卯澳派出所旁,屬於越嶺古道,整條古道步行於林蔭間,起伏不大,後段通往卯澳之路更是沿榕樹溪畔而行,清涼有勁,全程約4小時步程。
在鞍部下往卯澳走的路段,是沿著卯澳榕樹溪畔行走,所以也稱榕樹溪步道。
卯澳漁村是清朝時期僅次於澳底,東北角地區的第二漁港,漁獲豐富,但因交通因素。所以卯澳漁民將捕獲魚貨加工,挑擔走福卯古道 翻過山嶺,到六公里外的福隆運出。
 
卯澳古道
卯澳古道是一條O形狀的古道,入口及出口都在卯澳,中間又有叉路下來,所以又分成北線、中線、南線。其中北線跟福卯古道重複。在五叉路口形成多方向的山路。
卯澳古道在最高處有個三角埤。類是山頂天池,是貢寮地區古道上鞍部唯一的池塘。池塘並不大。直徑約有20公尺。過三角埤不久,有一絕佳的瞭望台,可俯瞰卯澳灣全景。在南線的坑內溪,則由一瀑布「內烘瀑布」。高約3公尺,寬約6公尺,全程約3小時。整條古道雖然好,但因不屬於熱門路線,所以路況普通,野草較多。另外在五叉路口可上嶐嶐山頂接石城山,與嶐嶺古道鞍部相接。南線可連接萊萊山登山道路,出三貂角燈塔。
 
龍崗大嶺古道
龍崗大嶺古道是貢寮龍崗里山區居民往返貢寮市區的一條舊道,山區居民也利用這條古道越過大牛埔(今桃源谷),前往宜蘭頭城的大溪漁港。
隨著山區人口外流,加上產業道路開通之後,大嶺古道逐漸荒廢。幾年之前,當地有「龍崗奇人」之稱的居民盧國松從鐵路局退休之後,有感於家鄉古道消逝於荒堙之中,於是發願以一己之力,整理古道舊徑,而使這條荒廢的古道得以重見天日。
盧國松整治古道的行動,感動鄉里,於是社區居民齊心合力成立貢寮生態生活促進會,投入古道的整治與社區營造,陸續完成兩段大嶺古道的修復工作,並於古道沿途設置休憩設施、導覽解說、石刻雕塑、碑文或圖繪,使古道添增人文藝術氣息。其中「龍字碑」最為特殊,比草嶺古道的虎字碑還大上2倍。
從貢寮國中旁的嵩陽街進入,大約1公里多,即可抵達大嶺古道徐家村登山口。 不過沿途有幾處岔路,路口沒有指標,須特別注意才能順利找到登山口。
 
苦苓嶺古道
苦苓嶺古道在龍洞與金瓜石之間,山高428公尺。是古代兩聚落間通行的孔道。嘉慶年間,龍洞(舊稱荖洞馬賽語)已有先民入墾,當時漁獲要帶往金瓜石一代販售,於是開拓了這條孔道,也因為要翻越草山及燦光寮兩座大山,所以稱為「苦二嶺」,久而訛化為「苦命嶺」,今天稱為苦苓嶺。
目前有兩條路上山,一條在北勢坑口土地祠邊,循山路上山,經廢棄梯田直上,經北勢坑廢棄煤礦上美山,轉稜線到「苦苓嶺」。
另外一條是舊道,從龍洞的龍洞一號橋前民宅龍洞街60-2號進入。
總路程約二小時,亦可接左線往樹梅坪,全程約4小時。
 
瀏覽人次:2042 人 更新日期:2020-12-22
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