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新北市貢寮區公所

貢寮文化地圖景點說明

  • FB
  • 張貼至「Plurk」【另開新視窗】Plurk
  •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 小字
  • 一般
  • 大字
和美:龍洞攀岩、西靈巖寺
真理:澳底漁港、玫瑰石
仁里:仁和宮、鹽寮海濱公園
美豐:嶺頂觀日、楊廷理古道
龍門:昭惠廟、龍門吊橋
雙玉:糖廠遺址、雄鎮蠻煙碣
貢寮:環保公園、貢寮景觀大橋
吉林:桃源谷、人腦聖地
龍崗:水梯田、龍崗古道
福隆:舊草嶺隧道、獨木舟基地
福連:卯澳漁村石頭屋、三貂角燈塔
 
龍洞攀岩場
龍洞岩場位於龍洞岬角,號稱是國內最佳的天然攀岩場地。龍洞岬突出的岩塊是屬於台灣最堅硬的岩石-四稜砂岩,為五千萬年前華南古陸塊近海所沉積。因為質地堅硬,適合攀岩,龍洞岬角成為知名的攀岩場。來這看到一矗聳的峭壁,幾近垂直的巨岩絕壁,絕對令人震憾而驚心。這些階梯狀的方形岩塊,不僅在東北角海岸堆疊出壯闊的氣勢,也因它質地的堅硬,成為許多冒險者的攀岩勝地。
 
西靈巖寺
坐落在龍洞岬崖上的西靈巖寺是東北角海岸沿線最著名的廟宇之一,這裡是觀海最佳的地點,無際的海洋、潮起潮落,盡在眼前。西靈巖始建於嘉慶十九年(1814),已有二百年的歷史,建廟起始於噶瑪蘭梗訪(今宜蘭頭城梗訪),民眾所祀奉觀音菩薩,託夢示災,言後山將崩塌。主人於是逃離梗訪,果真應驗災情,其主人挑佛來到此地,再也挑不起來,於是在此建廟。
寺中有一口百餘年的大鐘,正殿前有一副很別緻的對聯,上聯七見、下聯七齊【見見見見見見見 齊齊齊齊齊齊齊】,需要你用點慧根去開悟,據說對聯需用台語來唸,如果真是悟不出來,不妨去請教廟裡的住持。
 
新北市貢寮區文化地圖
新北市貢寮區文化區域圖
 
澳底漁港
位於貢寮區真理里,三面環山為一天然灣澳,海底地質多為岩石,建港條件優良,是東北角公路沿線的重要漁港之一,可提供漁汛期或颱風時,本籍及寄港船隻停泊使用。澳底漁港在日據時代即建有一小型避風泊地;後因年久失修,漸失效用,民國 41 年起由農復會、漁業局、台北縣政府等撥款興建,至民國 60 年已先後完成外防波堤 290 公尺,西北防波堤 102 公尺, 南防波堤兼碼頭 120 公尺,碼頭 600 公尺。第一泊地 3,700 平方公尺,水深 -1.8公尺,第二泊地 1.5 公頃,水深 -2.5 公尺,可供 5 ~ 20 噸漁船 170艘停泊使用。澳底漁港陸上設施有魚市場、製冰、冷凍廠、加油站、修造船等,設備齊全、功能齊備
 
玫瑰石
澳底玫瑰石是一處私密景點,位於澳底漁港港口外的左側。入口要從澳底中油加油站左側小徑進入,進入後前行約200公尺,抵達海邊,即可見到奇岩玫瑰石聚落。
 
仁和宮
位於濱海公路旁的仁和宮是澳底居民的信仰中心,供奉的是漁民篤信的媽祖。始於清咸豐初年(西元1821年),建廟於咸豐四年,並於日據大正四年(西元1915年)遷建現址,由當時漳派首席大木匠師陳應彬設計興建(跟北港朝天宮及木柵指南宮為同一人設計所建)。廟宇的建築形式為一條龍二進式、三川脊、硬山頂格式。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都會舉行盛大的遶境活動。

仁和宮之肇建,始於清朝咸豐初年(一說道光末年),本庄丹裡婦女與番社(今稱新社)、平埔族婦女數名,共同至林投坑(今美豔山)海岸,撿拾貝殼海菜時,本庄一名婦女,發現岩隙間有一木偶,當下說要撿拾回家給孫子玩。卻如何也取不出來,其中一名番社婦女,名喚<潘古錄>,說她可取出,即走至沿隙邊念念有詞,當即取出,遽然發現是木雕神像,本庄婦女認出是媽祖神尊。當下,潘古錄即將媽祖神像帶回家中奉祀,但因平埔族婦女不知如何奉祀祭拜,就將媽祖神尊與其祖先牌位同放一起。某日夜裡,潘古錄之孫子,突然起乩,說出:「我本神明,為何跟妳之先祖同放一處」。一家人因此大驚。隔天,趕緊送至丹裡土地公廟奉祀。
咸豐四年(1854年),經地方士紳購地建廟,始稱「仁和宮」
 
鹽寮海濱公園
鹽寮海域,屬於海域資源保護區,生物種類與數量皆極為豐富,也是貢寮漁民世代賴以生存的重要漁場。從鹽寮到福隆這片長約3公里的金黃色沙灘,一路綿延,是東北角海岸最漂亮的一抹顏色。柔細的沙質、湛藍的大海,讓人流連忘返,是許多人夏日的回憶。鹽寮海濱公園原為日本建的登陸紀念碑,後由新北市政府改建成抗日紀念碑,可說是兼具自然和人文的遊憩區。另外鹽寮與福隆之間闢有一條長達4公里的濱海車道,遊客可以來這馳騁單車,享受海風吹拂的快感。
 
嶺頂觀日
嶺頂觀日台在雙溪與貢寮交界。處於山丘之巔。登頂觀海,居高臨下,三貂灣盡收眼底,遠則福隆,近則澳底,漁港、核四廠一覽無遺。尤其破曉時分,朝陽自地平面升起,海天通紅,令人叫絕
 
楊廷理古道
漢人未到台灣北部開墾時,楊廷理古道就已存在。因為此條古道是平埔族人所開。楊廷理古道是以嘉慶年間的台灣知府楊廷理命名,嘉慶十二年他為了要去蘇澳打海盜朱濆經過此路,並載入文獻,因此得名。
嘉慶十三年,楊廷理為加強三貂防汛,在沿途設汛塘及鋪站,燦光寮鋪站是目前僅存的鋪站遺址。
埋沒於古道中的石階,經過了官方挖掘,重現天日。這約300公尺的古道石階遺址,讓登山客體會千年步道的樂趣。
沿路還有古厝遺址、吊橋遺址、纜車遺址、礦業路遺址、梯田遺址等,還有整排的雙扇蕨等待欣賞。
 
昭惠廟
昭惠廟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清代入墾舊社的吳姓移民,嘉慶中自福建漳州韶安縣四都梅州鄉帶來。初搭茅舍於河邊供奉神像,隨後遷建河岸半腰處,維持110年左右。道光十八年(1838),雙溪柑腳城恩惠廟割香供香,再由地方人士出面籌建,唐山師俞山設計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設完成。民國77年,地方人士又重建,改為鋼筋混泥土二樓建築,宏偉莊嚴,即今日規模。一樓為文物陳列館,二樓祀奉開漳聖王,並供奉水仙尊王、土地公婆、及大使公、二使公。龍邊供俸玉皇大帝,虎邊供俸天上聖母。鐘鼓樓、金亭俱備。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為開漳聖王聖誕,繞境遊行,為舊社人口外移嚴重,繞境人力不足,足改為三年才繞境一次。
 
龍門吊橋
從福隆到鹽寮之間,建有單車專用道,全長四公里,是踏青旅遊的好去處。從福隆往龍門走,會經過雙溪河上的紅色的龍門吊橋。
龍門吊橋興建完成於民國82年6月。全長202公尺,寬2.2公尺,限載120人。
龍門吊橋橋身非常美麗,橋下水岸兩旁的公園和景色更是令人流連忘返,而從此處眺望沙灘,更日引人入勝。
 
糖廠遺址
日人據台後,在台灣廣植甘蔗,並設立糖廠,百年之前,蔗糖非民生用品,而是奢侈品,價位相當高。日人以此賺取相當的外匯。
當時在台灣北部設立三座糖廠,艋舺、貢寮、宜蘭各一座。貢寮糖廠位於新社田寮洋雙溪河畔,1912年成立,採傳統鍋造煮法,所用員工都是新社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族人,田寮洋溼地也都種植甘蔗,但因此的冬天多雨,甘蔗不夠甜,三年後就廢棄不用了。
 
雄鎮蠻煙碣
高114公分,橫319公分。「雄鎮蠻煙」四字,字長320公分,高116公分,每字寬55公分、高70公分,字體屬於行楷書碑,是台灣現存最大的碑碣。工匠特地把它雕成一塊匾額的樣子,並以溝紋為框,可讓雨水順溝紋流向下方,使字面不受到損壞。政府於1985年8月19日定為三級古蹟。
落款:欽命提督軍門鎮守臺澎掛印總鎮斐凌阿巴圖魯劉明燈書
「 雄鎮蠻煙」碣左下方有一角崩落,原因是約30多年前的一個夏季,被雷電打到,當時未列古蹟,大石下方還放有一「金斗甕」。雷電打下來時,「金斗甕」整個飛出,屍骨灑落一地。從此再也沒人敢放「金斗甕」於此。
 
環保公園
貢寮區內最大座的公園-環保公園,占地約4.5頃,其緊鄰著貢寮火車站及貢寮老街,是人來人往的遊客們必經的重要觀光景點。
環保公園原為大面積草坪,植栽比例較少,105年市府景觀處巧用流線與色彩的互相搭配,在公園寬廣的地坪上,以植栽拼織出充滿濃濃愛意的地景藝術,巨大的雙色愛心圖樣,緊連相依,象徵著人與人之間心心相印,呼喚遠在異鄉的遊子們。讓原本單調的景色煥然一新,變成當地的一處特色景點,吸引愈來愈多里民及遊客來到。市府多年來積極在新北市境內主要道路、公園、綠地、閒置空地等空間進行綠美化改造,提升整體市容景觀及環境生活品質,將新北市營造成自然、美麗、色彩繽紛的宜居城市,而未來仍將持續為市民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貢寮景觀大橋
走出貢寮火車站後往右手方往消防局前進(亦可順手買個貢寮鐵路便當(阿生便當))即可在右手方看見地下道入口與新舊貢寮大橋,穿越地下道貢寮新舊橋入眼中,新橋88年完工(長約200M寬12M)106年起施放光雕投射,而通往老街全新七彩彩繪的水泥舊橋,在古時可是可行馬車的木板大橋(原為摃仔寮度口昭和十二(1937)年造便橋,兩年後便橋毀築木橋民國50年~57完工現舊橋(長118.35M寬5M橋高9.2M)),而南側橋下可是民生杯等著名溪釣比賽會場進入。
 
桃源谷
桃源谷舊稱大牛埔,是吉林農家牧牛的好所在,60年代,一位頭城的醫生到往。驚為天人,取名桃源谷,並在頭城鎮上流傳,因而得名。桃源谷顧名思義,是武陵人的桃花源頭,就有那份置身世外的安詳與寧靜,再配上幾戶人家,炊煙裊裊、雞犬相聞的景象,登山者一趟走下來,必能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人腦聖地
空拍圖來看人腦聖地,眼睛、鼻子、頭顱清清楚楚,地主還說這邊是塊寶地,風水超好,因為有三神獸一旁守護。一隻手輕輕點著這塊碑,石碑上寫著「人腦聖地」,有人傳聞走到這就會變聰明,讓網友不管是下雨天、大晴天都爭相上山拍照,成了最近超夯打卡點,位置就在新北市貢寮區吉林里。
 
水梯田
龍崗山區的農地長期休耕,且沒有除草劑的汙染,加上當地社區凝聚力高,成為新北市政府首次舉辦水梯田認養活動的地點,希望藉由和龍崗農友的合作,在振興農村的同時,推動讓人吃得健康安心的有機農業,也讓都市的民眾為這片土地注入一片心力。
 
龍崗古道
大嶺古道是貢寮龍崗里山區居民往返貢寮市區的一條舊道,山區居民也利用這條古道越過大牛埔(今桃源谷),前往宜蘭頭城的大溪漁港。
隨著山區人口外流,加上產業道路開通之後,大嶺古道逐漸荒廢。幾年之前,當地有「龍崗奇人」之稱的居民盧國松從鐵路局退休之後,有感於家鄉古道消逝於荒堙之中,於是發願以一己之力,整理古道舊徑,而使這條荒廢的古道得以重見天日。
 
舊草嶺隧道
台灣第一條以鐵路隧道改建而成的鐵馬隧道,全長2.2公里,舊草嶺隧道以鐵道博物館概念設計。騎著單車穿越舊草嶺隧道,在隧道火車音效下,宛如騎在涼涼的鐵支路隧道內,感覺復古又有趣。
 
獨木舟基地
位於龍門露營區河濱公園,是全國首座大型獨木舟基地,也是台灣唯一可以划河又划海的獨木舟基地,包括安全入門級的雙溪河域,水域遼闊水流平穩,最適合初次體驗獨木舟,歡迎喜歡冒險嘗鮮的朋友划舟挑戰。
 
卯澳漁村石頭屋
卯澳的石頭厝是「就地取材」的最佳典範,石材是來自海岸的砂岩,屋架取自後山的竹材,屋頂在過去多以野生茅草鋪成。早期村民興建石頭厝時都是由左鄰右舍的親朋好友互相幫忙來完成,唯一的花費就是打石師傅的工資了,通常我們可由石材加工的精緻以及石砌的形式來看出屋主的經濟能力。

卯澳的石頭厝大致可分成三種不同的格局與砌法,第一種型式為一條龍、亂石砌的格局,這是最普遍也最經濟的方式,特點是屋脊成一直線,有兩個門,牆面以大小相近的自然卵石或粗略打鑿過的石塊組砌而成,頗具粗獷之美。第二種型式是單伸手、水平砌的方式,先將石頭打鑿成高度相當的石條,再一層層水平疊砌而成,牆面簡潔有序。第三種三合院式的人字砌法建築型式,不論技巧、強度、費用都較高,牆面以加工過、大小等長的石塊斜倚約45度疊砌而成,灰縫曲折交織如「人」字,頗具特色。
 
三貂角燈塔
坐落在臺灣最東的岬角上的三貂角燈塔,是太平洋區的重要指標,有「台灣的眼睛」之稱,建於1935年。極目海天連成一線:右向太平洋海波寧靜,極左邊是東海區域,海波處處浪花延綿數千公頃不斷。這裡也是觀賞龜山島的最佳位置,遠眺龜山島彷彿看見一隻烏龜正靜靜地浮在海面上。
 
瀏覽人次:2835 人 更新日期:2022-12-01
收合